清廉中国丨苏轼的人生哲学
时间:2022-01-12 11:47:04浏览:来源: 三湘风纪网作者:
恢复窄屏

    总想提笔写苏轼,蘸一蘸墨,下笔是一番阔达豪放,收笔则是一片清正刚毅。但每次刚拿起笔,又不自觉地放下,生怕惊扰那段岁月,以及灵魂深处的那份沉郁苍茫。

  对于苏轼,我的了解算不上多,却也是不少的。自读书开始,就接触他的诗词,凡是在学堂受过几年教育的孩子,都能听到苏东坡这个名字,或朗诵出几句如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的诗来。年长后又读了林语堂先生的《苏东坡传》,对于苏东坡的评价,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写得好,“他并不精于自谋,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。他对人亲切热情、慷慨厚道,虽不积存一文钱,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。”书中将其描述为一个心怀赤子之心的乐天派,同时也是一个真笃诚恳的政治家。由此,洗去了一些荒诞的传说,我对他的了解愈来愈深,反过来再读他的诗词时,发现平淡中多了一份哲理,叹惋中添了一丝寥廓。

  苏东坡的才气众所周知,嘉祐元年(1056年),年仅二十岁的苏轼进京应试,一举获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。但他的政治生涯却并不算顺利,翻开史书,看到的尽是左迁字眼。熙宁四年(1071年),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,被调至杭州,后调至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;元丰三年(1080年),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;元祐六年(1091年)被调任颍州,后又调至扬州、定州;绍圣元年(1094年),调至惠阳;绍圣四年(1097年)调至儋州……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,苏轼是个文采斐然的政治家,然而仕途的坎坷却也让他尝了个遍。多数人走到这一步,可能会抛弃理想,甘做蝇营狗苟的勾当,但苏东坡则不然。既然不见用于庙堂,那就放眼于山泽草野,于黎民百姓、世间万物中读无字之大书,求无字之真理。在徐州,刚赴任就碰到黄河决口,他与徐州百姓一道坚守;在杭州,旱情、饥荒侵扰百姓,他拿出自己的财产,专用于慈善,又因为要保障百姓的生活用水,防止海水侵蚀土地,便于西湖中取土建堤,终成苏堤。他身上既展现着儒家提倡的社会责任,又有着佛教宣扬的悲天悯人,在后人看来,佛道似乎乐于在他的身上融为一体,服务于他的政治理想。然而政治的不幸遭遇却有意考验他,好在苏轼够豪放,够坚定。一次次调任让他的足迹在神州大地上划出弧线,条条弧线融入了为国为民的意识,以致所有的苦恼、焦灼都迷失其中,透过他的诗词,人们读到的仍是那份不甘堕落与坚定信念。不论新法旧法,凡是对百姓无益就要指出,他着眼的不再是某个简单的职位名号,而是天下民生,在这里,仅说他温柔敦厚就很不够了,仅说光风霁月也太矜持了。

  过去的五年里,我去过两次杭州,每次我必定要去西湖走一走,而西湖之中我独爱苏堤。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,西湖历经朝代更迭、世事变迁,曾经的临安也改名杭州,可这条苏堤却始终没变。溪云初起,苏轼的诗词与那苏堤一道跨越时空,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,氤氲在这片大地上。面对这样一位清正的官员与词人,每一位游客内心都会泛起阵阵涟漪,如同西湖的春水,婉转荡漾,久久不散。如今的老百姓仍在西湖边讲起苏堤的风景与过往,在湖边尝一份芳香四溢的东坡肉,谁又能说这不是人民对苏东坡的最好的纪念呢?


招聘职位|科技创新|安全生产|联系我们
联系电话:029-87030068 公司地址: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渭惠东路35号
备案号:陕ICP备15016098号-3
  • 邮编:712100 邮箱:sxyhtrq@360lng.com

  • 联系电话/传真:029-87030068

  • 监督举报电话:029-87039081

  • 监督举报信箱:sxyhtrqjljcs@163.com

  • 能源监管热线:12398


    • 浏览手机版网站


    • 官方微信公众号